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丨彭峪:青岛土山屯墓地出土文字资料综述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5-11-26点击次数:

11月22日,山东大学长风论坛鳌山系列讲座第143期邀请到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彭峪,带来题为“青岛土山屯墓地出土文字资料综述”的学术讲座。讲座在青岛校区博物馆东106教室举行,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刘海宇教授主持。

讲座分为“青岛土山屯墓地项目概况、主要遗迹、重要遗物、年代与性质”“出土各类古代文字资料”“学术意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项目概况”。土山屯汉墓群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街道土山屯村,2016—2017年,为配合青连铁路建设,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烟台市博物馆、青岛市黄岛区博物馆联合对土山屯墓群部分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彭老师从发掘理念与方法、文物保护与科技运用、多学科平台搭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土山屯墓群的田野考古发掘与目前文物保护研究的基本情况,如体质人类学研究、植物考古、丝织品和漆木器等文物的修复等。

此次考古发掘工共发掘原有封土7座,新发现封土8座,共发现墓葬100余座,并在7处封土的南侧发现砖构平台。彭老师以封4为例详细介绍了封土、墓葬、砖构平台的关系:二期墓葬打破一期封土边缘,二期封土叠压一期封土,整体形成一个大封土,二期砖构平台位于整座封土南侧中心位置。墓葬形制主要有一椁双棺、双椁单棺、双椁重棺、三椁重棺等。

土山屯墓群出土的重要遗物主要有原始青瓷器、釉陶器等陶瓷器,铜镜等金属器,微雕玛瑙串饰、微雕琉璃小兽、玉环、玉带钩、墨书“堂邑令印”“萧令之印”玉印、琉璃席等玉器、玛瑙器、琉璃器,纺织品,漆樽、漆案、漆盘、彩绘云气鸟兽人物纹漆笥、彩绘贴银鸟兽云气纹七子奁、温明等漆木器,简牍等6大类。彭老师详细介绍了琉璃席的出土样态——共有334片琉璃片连缀而成,铸有龙纹、虎纹等,以及琉璃席修复正射影像、复原图等。

根据葬制以及出土的“大泉五十”等钱币和“元寿二年”等木牍文字,可以确定墓地年代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根据出土的“刘赐”“刘君圣”和“堂邑令”“左曹中郎”等印章,可以推断墓葬性质应该是刘氏贵族墓地,很可能是西汉晚期某一王子侯的家族成员墓地。

第二部分“出土各类古代文字资料”。本部分着重介绍了出土木牍等文字资料,共出土木牍24枚,其中衣物疏10枚,名刺2枚,上计文书牍6枚等,总字数5000余字。其中最重要者为M147墓出土的6枚文书牍,系临淮郡堂邑县元寿二年上计文书簿,是目前保存完整、内容详细且书法工整的县级上计文书类简牍,主要内容包括:《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诸曹要具集簿》《堂邑盗贼命簿》《囚簿》等。彭老师又详细介绍了M147发掘时竹笥中木牍的排列顺序。除木牍以外,一些漆木器上也有“物勒工名”式文字,玉温明上有墨书序号文字以及印章、铜镜、瓦当上有吉语等装饰性文字。彭老师还详细介绍了玉温明的发掘提取经过,并根据出土简牍等文字资料理顺了玉温明的定名,以及根据玉温明墨书序号文字复原了玉温明的制作工艺和复原、组织工序等。

第三部分“学术意义”。彭老师综合墓地痕迹、遗物和出土文字资料信息,引入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什么是知识史》提出的“知识史”理论,从“知识史”的角度着重解读了土山屯墓地的出土文字资料的重要意义。彭老师总结认为,从知识史的角度,将出土文字资料置于其原生的“情境”中,可以帮助实现“透物见人”的考古学目标。通过对不同层次知识的分析,可以重构一个更为立体和复杂的汉代地方社会图景。

讲座最后,彭老师介绍了土山屯墓群出土文字资料的当前工作进度和下一阶段的整理研究计划。

讲座交流环节,围绕现场师生提出的墓葬等级规格、玉温明出土和复原情况、印章以及简牍等文字的解读和书写风格等学术问题,彭老师一一做了详细且全面的回应与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作者:董祯华  审核:刘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