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纪要|陈胜前:走向阐释的考古学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5-11-15点击次数:

2025年11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陈胜前教授应邀在山东大学知新楼1017作题为《走向阐释的考古学》的讲座。本场讲座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郎剑锋教授主持。

本场讲座,陈胜前教授从问题与方法、什么是阐释?为什么考古学会走向阐释?中国考古学的阐释问题以及如何展开阐释五个方面对阐释问题作出讲解。

首先,陈胜前教授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背景、把握考古学发展的方法以及考古发展到了内在逻辑三个方面开篇。

其次,陈胜前教授从“什么是解释”过渡到“什么是阐释”,并将解释与阐释进行了比较。陈胜前教授认为,阐释具有三个特点:时间性、情境性、象征性,并指出阐释的对象与意义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阐释的过程则是理解原初的意义,并把握意义的传承与嬗变,在此基础上赋予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陈胜前教授还指出,阐释的根本是意义、主体与能动性。阐释是对既有意义的理解与新的意义的建构,它需要主体的参与并发挥能动性;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区分解释与阐释的重要标准,沟通对象与当下,同时需要对两者的理解,而创造新的意义需要新的形式与途径。

再次,为什么考古学会走向阐释。陈教授认为,考古学走向阐释,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原因:一是人类文化的双重性特征,二是时代思潮与学术发展的必然,三是考古学发展的趋势,四是中国崛起使然。

之后,陈胜前教授重点论述了中国考古学的阐释问题。陈教授强调,要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与重置,要发展作为人文的考古学;陈教授还强调,以意义为中心的文化离不开历史、社会背景关联(context),而意义意味着价值判断。当代中国考古学的主体性就是中国性(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与中华文化)。要迎接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从”为人民的考古学”到“人民的考古学”,当代中国考古学要承担起“旧邦新命、器以载道”的使命。

最后,如何展开阐释?陈胜前教授从考古学文化的阐释、阐释的基础、阐释的呈现、成功阐释的关键四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背景,二是多元叙事与平权对话,三是从公众考古到公共考古,四是走出西方本位,回归中国文化本位,五是关联过去与现在,六是走向文化创新。

陈胜前教授在报告中强调,当代中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时代精神正在形成,中国考古学需要扎根中国社会的发展,响应时代精神的指引;增强考古学的阐释是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关键。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多名同学就多学科研究下的考古学如何进行阐释、不同考古学范式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与陈胜前教授进行了请教、交流。最后,郎剑锋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全体师生以热烈的掌声对陈胜前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了感谢。

文/图:李敏、阚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