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9日,华南地区人类演化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uman Evolution in South China)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探讨华南及东南亚地区人类演化、石器技术、地层年代及哺乳动物演化的前沿课题。研讨会采用学术报告、专题讨论、会后考察相结合的形式,旨在推动华南地区人类演化研究的国际合作与学科交叉研究。会议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伟教授主持开幕式,李占扬教授致闭幕辞。

韩国东亚考古研究所所长裴基同(Kidong Bae)主持了石器技术演化专场,并汇报了朝鲜半岛向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过渡与华南地区的模式对比。会议邀请云南省考古研究所阮齐军研究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陆成秋研究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董哲研究员、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喆轩研究员,以及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后田淳分别介绍了云南、湖北、安徽、四川和广西地区发现的多处旧石器和古人类遗址,报告内容涵盖更新世中晚期石器技术的特点、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复杂行为以及古人类扩散和技术传播路线等。地层年代学专场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陈琼副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后汪椿鑫、博士研究生张一景、范窅彬和硕士研究生戴艺琦分别报告了光释光测年方法在考古遗址的应用、华南更新世洞穴沉积环境综合研究、牙齿微痕分析法对古猿饮食的复原、洞穴石笋记录的古环境指标。

哺乳动物演化专场由山东博物馆自然部主任孙承凯研究员主持。巴黎西岱大学教授Anne-marie Bacon报告了越南北部洞穴遗址群的动物群和同位素研究,提出了丹尼索瓦人生存在相对开阔的环境,而智人更依赖森林资源。广西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姚艳燕报告了广西崇左岩利山第四纪洞穴群的发现,为讨论洞穴发育年代和区域性动物群演化提供了参考。人类演化专场由波尔多大学教授Clément Zanolli主持,并报告了对中国和东南亚中更新世直立人不同形态演化轨迹的研究。印度尼西亚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Sofwan Noerwidi报告了对亚洲大陆和东南亚岛屿的古人类化石遗存研究,强调了两大区域在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互联性。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张亚盟介绍了通过岩骨及内耳迷路形态来研究人类演化的新视角,并以许家窑人和广西洞穴发现的岩骨材料为例,讨论了该方法的应用思路。

会后,学者们就华南地区人类演化的区域性特征、技术传播路径、古环境背景等展开热烈讨论。本次研讨会推动了多学科交叉与区域对比研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华南作为东亚人类演化的重要区域,其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将为理解现代人起源与扩散提供关键证据。

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东方考古》编辑部主办,汇集了来自韩国东亚考古研究所、印度尼西亚考古研究中心、法国巴黎西岱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和国内云南省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博物馆和广西民族博物馆等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院校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及学生参加会议。
【作者:文:范窅彬 于盛楠 图:范窅彬 卢伟 审核: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