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王自力:陶俑,让历史活起来——西安地区陶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1-2讲)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5-11-10点击次数:

11月4日-13日,山东大学长风论坛鳌山系列讲座第139期邀请到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王自力,带来题为“陶俑,让历史活起来——西安地区陶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第1-2讲在青岛校区博物馆628报告厅举行,由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教授主持。

第一讲:从商周陶俑起源到秦代陶俑高峰

讲座伊始,王自力老师以“我们如何认识古人的真实面貌?”这一生动问题切入,阐释了陶俑作为复原古代社会真实面貌的独特价值。

王老师按时代将西安地区陶俑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本场讲座系统阐释了俑的概念、起源与发展,并讲述商周至秦代陶俑发展的初期阶段与第一个高峰。

首先关于俑的出现,王老师探讨了俑与人殉制度,指出其本质为“替代人殉”的丧葬制度产物,并提出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重新解读,他认为,孔子此言并非批判以俑代殉的革新,而是对春秋时期人殉制度死灰复燃的愤慨。

王自力老师认为商周至春秋战国是陶俑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陶俑造型简单粗糙,意在表现俑的身份与用途,并不追求艺术性。在这一部分,王老师重点讨论了几例战国秦墓骑马俑,认为其是战国时期秦国军事力量强盛的印证。

秦汉时期被王自力老师视为我国古代陶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王老师指出,秦代陶俑制作突破了前一阶段捏塑粗略、形体微小的局面,并概括了秦俑的特点:形体高大、逼真写实、性格鲜明、规模宏大,认为秦兵马俑高大如真人一般以及“千人千面”的写实风格,是秦朝“统一”、“宏大”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第二讲:从两汉陶俑鼎盛到魏晋南北朝低潮

接续第一讲内容,王自力老师继续讲述西安地区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俑发展。

王老师指出汉代陶俑艺术承袭秦制,并进一步发展,形象更为生动,更具生活气息,奠定了后代俑类基本格局。这一部分,王老师通过诸多实例材料分析,介绍了两汉时期大量出现的家内奴仆俑、劳作俑、乐舞俑、百戏俑以及动物俑、镇墓俑等等,揭示其背后展现的汉代丧葬习俗、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发展,并总结了秦汉时期陶俑的制作特点。

而后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王老师将这一时期归纳为“陶俑发展史上的低潮期”。陶俑数量种类减少,形成长江南北两大风格体系。王老师通过十六国至北魏墓葬中的甲骑具装俑、牛车俑、人面镇墓兽,阐释其体现的草原民族的军事文化与仪仗制度;通过乐俑,探寻古代中国民族乐器与音乐发展;还以“十字髻女俑”、“彩绘风帽俑”等为例,解析了民族融合背景下的服饰、服饰与生活方式演变。

两场讲座,王自力老师以其三十余年考古实践为基础,系统梳理了从商周至魏晋南北朝西安地区陶俑的发现与研究,呈现了一场贯穿千年的学术盛宴。讲座中,王自力老师多次强调科技手段与类型学分析在陶俑研究中的关键作用:例如通过石膏灌注、三维成像等复原木俑,利用俑内土壤、花粉成分溯源追回走私陶俑,科技已成为断代、复原与文物追索的关键工具;再如通过面部分析、服饰细节与组合关系,看杨家湾汉俑三类人群差异与南北朝“裤褶之服”的服饰变革,可解读背后的兵源构成、社会制度与文化互动。

最后,讲座互动环节,师生踊跃参与讨论,王自力老师逐一解答了关于部分类型陶俑源流、陶俑与其他人物形象材料的联系、陶俑体现的区域文化差异等问题,最后鼓励大家关注考古材料的细节,多角度多方面的去思考、去解读材料,从而了解历史,让历史活起来。


【作者:文/司梦佳 图/巩琪 审核:王自力、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