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 | 克诺普:博物馆与遗产研究系列讲座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5-10-23点击次数:

10月23日至24日,山东大学长风论坛鳌山系列讲座第136期在青岛校区博物馆628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荷兰知名遗产研究学者、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瑞华德学院里默尔·克诺普教授,带来了两场博物馆与遗产研究系列讲座,分别为《参与式博物馆实践》和《遗忘的艺术》。讲座由文化遗产研究院尹凯教授主持。

10月23日,克诺普教授在《参与式博物馆实践》讲座中,围绕“参与”概念,介绍了国际博物馆和遗产领域的重要理念与实践。讲座共分为五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克诺普教授首先回顾了新博物馆学的起源与主要观点。他指出,新博物馆学代表了博物馆从基于收藏到基于功能的系统转变,当代博物馆的核心在于通过物品讲述故事、传达价值,并通过参与和赋权来实现其社会功能。

在第二部分,克诺普教授对比了两种博物馆范式:普世性博物馆和地方性博物馆,并清晰地阐述了其背后的理念差异。他指出,传统的普世性博物馆的展示通常是权力和文化的象征,而地方性博物馆更注重社区参与和日常生活,其核心是通过对话和互动来创造意义。

在第三部分,克诺普教授介绍了美国博物馆活动家妮娜・西蒙关于参与式博物馆的观点。他认为,传统博物馆是单向传递信息的场所,而参与式博物馆是双向互动的平台,这代表了博物馆从讲述者到倾听者的角色转变。

在第四部分,克诺普教授讨论了如何将参与式理念融入博物馆工作流程。他认为,这一理念旨在让每个环节的公众反馈都能影响其他环节。为了更好说明如何将其付诸实践,克诺普教授分享了英国德比丝绸博物馆、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地下墓穴博物馆、阿姆斯特丹的社区历史项目等优秀案例。

在第五部分,克诺普教授重点介绍了鹿特丹故事屋的实践案例。故事屋通过社交摄影、口述历史、烹饪厨房等多种方式,鼓励社区参与,挖掘本地文化,很好地实现了博物馆与人之间的连接互动。这揭示了博物馆在社会中的角色,即通过参与和赋权来不断创新和适应社会变化,以真正成为社区的一部分。

10月24日,克诺普教授继续带来《遗忘的艺术》讲座,围绕文化遗产中遗忘问题,细致探讨了遗产领域记忆与遗忘的关系,以及博物馆如何通过选择性收藏来处理历史记忆。

在第一部分,克诺普教授首先以缅甸铁路纪念馆中“原谅但不遗忘”的展示为例,讨论了历史遗忘的问题。他认为,遗忘是遗产领域中经常被忽略的一个话题。博物馆虽然收藏了大量物品,但只展出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现代博物馆存在着过度收藏的问题。

在第二部分,克诺普教授介绍了保罗·康纳顿提出的七种遗忘类型,即压制性抹除、指令性遗忘、身份构建的必要条件、结构性遗忘、废除性遗忘、计划性淘汰和屈辱性沉默。他强调,遗忘在社会运作中具有积极功能,是社会得以运转的必要机制。

在第三部分,克诺普教授继续讨论了如何通过遗忘的理论看待博物馆收藏。博物馆无法也无需保存一切。目前博物馆中存在着大量从未展出的藏品,而且,其中许多已失去原有意义。因此,博物馆应当有选择地清理馆藏,这并非失职,而是为了更聚焦于未来,并与过去建立更有意义的对话。

在第四部分,克诺普教授借助米歇尔·福柯的“知识型”理论,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知识型和文化价值。博物馆的收藏反映了当时的价值观,但随着知识型的更替,这些藏品的意义也随之消失。最后他提出,遗忘有时能促进创新,并帮助人们摆脱旧有框架。由此来看,历史上的遗忘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

两场讲座结束后,来自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师生们分别就生态博物馆、社区与观众、参与概念等问题向克诺普教授进行了提问,克诺普教授一一给予了细致解答。

【文字:郝韵萁   审核:尹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