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山东地区古代铁器生产组织的考古学探索”专题学术交流活动举办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5-08-18点击次数:

8月9日至14日,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人类学系林永昌副教授携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代表访问山东大学,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冶金考古团队联合举办了“山东地区古代铁器生产组织的考古学探索”专题学术交流活动。本项目由“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为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全玉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强玉为馆员应邀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冶铸遗址实地考察,旨在探讨山东乃至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起源、区域发展模式及生产组织形式,揭示技术传播的复杂性,开拓冶金考古研究新路径。

林永昌副教授作了两场专题讲座。在《中国古代早期冶铁术传播与发展的反思》的讲座中,林教授在评述早期冶铁技术“西亚-中亚传入”主流观点的基础上,指出当前考古证据链存在缺环。如新疆早期铁器遗存集中于伊犁河流域,其东传至中原的中间地带缺乏连续物证。与之相对,公元前九至六世纪中原地区铁器迅速普及。此现象引发与会师生对冶铁技术传播机制、时间框架及其与社会制度互动的深入探讨。报告亦涉及晋国早期生铁技术及南方铸铁技术的扩散问题。

针对秦汉时期冶铁工业的地域差异,林永昌副教授在《秦汉时期铁工业的区域发展:以关中与南方为视角》的讲座中指出:秦国在强烈的军事需求与制度压力下,实现了冶铁技术的非线性跨越式发展,其技术选择呈现多样性特征,突破了传统线性扩散模式的框架。讲座聚焦关中和南方两大区域:关中作为秦汉政治核心区,冶铁面貌因研究薄弱尚显模糊;南方地区则因材料稀缺长期被视为研究空白,他援引湖南官田等新发现,揭示其技术传统有别于中原。讲座强调南方生铁技术的普及不仅是区域产业互补的基础,更构建了支撑汉帝国的跨区域经济网络与技术流通机制。与会师生就炒钢铁料损耗、晋系与秦系冶铁工艺差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强玉为馆员作《西安杜城遗址手工业考古新收获》专题讲座,明确引入“操作链”理论及核心遗存属性分析方法,系统梳理杜城遗址作坊区结构分区及铸铁、制陶作坊的遗物组合特征,展示了手工业考古研究范式的创新实践,并据此提炼出汉代长安周边县级聚落手工业发展模式,为区域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活动期间,研究团队先后赴临淄故城、邾国故城遗址进行田野调查。阚家寨东周冶铸作坊遗址考察聚焦齐国冶铁技术的空间布局特征;邾国故城考察包括金水河冶铸区、皇台宫殿区以及东城墙遗址,采集了炉渣、炉壁等冶铸遗物,并进行现场遗物辨别和技术讨论;在邹城市博物馆,团队对邾国故城出土冶铸遗物进行了深入讨论,深化了对山东地区早期冶铸生产流程与技术的认知。

本次交流活动以技术传播路径、区域发展模式及演变动力的跨地域比较分析为主线,系统探讨了冶金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两校学生通过分享典型考古案例,深入分析了技术适应性与其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并结合遗址考察中的遗物观察与技术特征分析,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跨区域学术对话。此次活动不仅推动了冶金考古在理论反思、方法创新与实证研究方面的深化,更为构建中华文明技术演进的全球史叙事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双方后续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柳嘉言 审核:王全玉、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