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研究进展|植物考古视角下东周至汉代川东北地区的生业经济变迁:以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为例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5-07-25点击次数:

近日,山东大学环境与生业考古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Quaternary International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Archaeobotanical insights on the change of subsistence from the Eastern Zhou to Han Dynasty: A case study of the Luojiaba site (Sichuan, China)”。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潇滨为论文第一作者,董豫教授为通讯作者,共同作者包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卫东研究馆员、郑禄红副研究馆员。

东周至汉代是古代中国从王国走向帝国的重要转变阶段。川东北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东周时期是巴国的核心分布区,公元前316年被秦所灭后,逐渐完成了地方空间的整合与文化的交融,最终被纳入秦、汉的治理体系中。生业经济是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川东北地区生业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巴人如何与自然环境互动,文化交流如何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理解中国西南社会的后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罗家坝遗址是迄今为止川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巴人聚居地,本研究基于罗家坝遗址2020~2022年出土的东周至汉代的植物遗存,结合了同时期巴文化其他遗址的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等的研究,总结了该地区东周至汉代的生业模式特点,探讨了自然环境和秦汉政权的统治等对生业发展的影响。

图1 川东北地区位置及文中所涉及遗址位置示意图

(1)宣汉罗家坝;(2)阆中郑家坝;(3)丰都玉溪;(4)巫山大水田;(5)忠县中坝;(6)永川汉东城;(7)郧县大寺;(8)郧县青龙泉;(9)房县计家湾;(10)汉中龙岗寺.

图2 罗家坝遗址鸟瞰图及出土遗物

(A)罗家坝遗址鸟瞰图;(B)~ (D)战国陶器;(E)鱼钩;(F)~(H)汉代陶器;(I)网坠.

研究结果显示,罗家坝先民东周至汉代实行以旱作为主的多种作物种植模式:东周时农作物以粟为主,黍和小麦次之,稻和豆类所占比重较低;汉代的农作物依然以粟为主,小麦和稻的比重上升,少量的豆类、麦类作为补充。采集经济在先民生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藜、紫苏等野菜,芡实、莲等水生植物,以及桃、梅、猕猴桃属等果类,均可能是先民采集利用的对象。川东北等巴人活动地区的生业模式从新石器至汉代呈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基本都以渔猎和粟作农业为主,采集和家畜饲养作为补充。除粟以外,作物组合中其他作物占比很小,直至汉代稻和小麦的地位才有明显提升,同时有新的作物加入。这种稳定性和变化可能是当地自然条件(气候和地貌)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3 罗家坝遗址出土部分炭化植物遗存

(1)粟;(2)黍;(3)稻;(4)小麦;(5)大麦;(6)赤豆;(7)豌豆;(8)大豆;(9)盐麸木;(10)狗尾草属;(11)稗属;(12)马唐属;(13)牡荆;(14)花椒;(15)山楂;(16)猕猴桃属;(17)毛茛属;(18)山桃;(19)莲蓬碎块;(20)芡实碎块;(21)疑似“锅巴”(比例尺:2mm)

图4 罗家坝遗址东周至汉代作物数量百分比和出土概率

本文是对罗家坝遗址首次系统的植物考古研究,为重建罗家坝遗址以及川东北地区东周到汉代的生业经济,研究古代巴人的生存状况和巴文化的演变发展等提供了新的证据。我们的发现也为阐明巴蜀社会的中国化进程和秦汉帝国对西南地区的经略措施提供了新的参考,为巴蜀地区在秦汉时期融入中原系统提供了历时和区域的视角。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quaint.2025.109904.

【作者:王潇滨 审核:董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