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巫鸿教授做客山东大学美育大讲堂并作专题讲座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5-11-24点击次数:

11月21日下午,芝加哥大学斯德本讲座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巫鸿主讲的美育大讲堂“闺房入画·冷枚和明清仕女画中的空间转向”专题讲座在青岛校区博物馆报告厅举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党工委副书记宋作标出席并致辞,讲座由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李清泉主持,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王方晗、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静参与对谈。

宋作标在讲座致辞中指出,山东大学美育工作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构建了体系完善、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美育工作格局。考古学科在济南、青岛两地实行“两地办学,一体发展”模式,学科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而早在上个世纪,已有童书业、刘敦愿两位教授在中国美术史与美术考古研究领域一鞭先著,发凡创例。作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中国艺术史学家之一,巫鸿教授的专题讲座对美育工作及考古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讲座伊始,巫鸿教授简要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两个维度:一是对画家冷枚及其所代表的明清艺术的探析,二是以“空间”为核心方法论,对仕女画进行再解读。巫鸿教授系统梳理了仕女画在明清之际的空间转向。首先,巫鸿教授介绍了自魏晋以来仕女图使用屏风等家具“转喻”闺房空间的传统,继而指出明末表现女性的多种绘画中空间视觉化转向的萌芽,而将空间作为整体来表现的仕女画,以活跃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画家冷枚的作品作为突出代表。以冷枚的《闺房读书图》和《春闺倦读图》为典型案例,巫鸿教授归纳出冷枚画作的共性,并分析了这两幅画对空间的表现。巫鸿教授强调,这种系统的空间意识应当源自欧洲“线法”的影响,而表现闺房的意图则是源自中国传统。

在对《胤禛十二美人屏》的分析中,巫鸿教授提出可依“界框模式”和“室内模式”对这十二幅画进行分类。界框模式或可追溯到荷兰画家赫里特·道的“窗边少女”图式;室内模式的人物姿态、室内空间则与冷枚的作品有高度相似之处,巫鸿教授进一步猜测冷枚可能在《胤禛十二美人屏》的创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讲座最后,巫鸿教授总结了冷枚的艺术渊源与风格流变,指出其风格不仅影响清宫画院,延伸至宁寿宫花园通景画,更于19世纪渗入民间,使西方空间视觉方式逐步融入中国视觉文化传统。

在对谈环节,在李清泉教授及对谈人王方晗副教授、李静副教授先后分享感悟后,分别从女性与空间、观看权力、透视方法、清宫绘画中的仕女与男性形象、东西文化交流等角度切入展开探讨。巫鸿教授不仅提供了详尽的解答,更以独到的视角为相关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令在场师生受益良多。讲座在热烈的观众互动中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作者:文/刘琬云 图/党工委学生工作部 审核: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