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丨刘歆益:李约瑟问题与驯化的历程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5-07-04点击次数:

7月1日下午,山东大学长风论坛鳌山系列讲座第130期在青岛校区博物馆628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刘歆益教授,带来题为《李约瑟问题与驯化的历程》讲座。讲座由文化遗产研究院陈雪香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刘歆益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考古学的三次转型,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即 我们应该用什么理论框架来理解驯化的历程,而李约瑟问题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

“李约瑟问题”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领域一个重要概念,提出为何现代科学发生于欧洲而非中国,尽管中国古代技术高度发达并领先于欧洲。理解“李约瑟问题”的一个关键是对“科学”的定义。在更长时段的历史框架中,现代科学是多元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而非单一地区的独特成果。刘歆益教授认为“李约瑟问题”的本质是人类学问题,有关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区别。当文化差异被用于基本观念的定义中,例如“科学”与“驯化”,起源的多重路径将很难被清晰地认识。在关于农业起源与动植物驯化的讨论中,同样存在“李约瑟问题”,即当人们用一种文化中所产生的视角审视另一种环境时,核心差异很难被辨别。

此后,刘歆益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农业起源与动植物驯化讨论的现实意义。目前,生物多样性缩减,文化的多样性与语言的多样性也均在缩减。历史上曾有5000多种植物被人类利用作为食物,但现今仅少数几种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主导了人类食物来源,研究被“遗忘”或被“忽视的作物”(lostor neglectedcrops)对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以及食物安全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歆益以联合国与国际社会近年来对“小米”(包括中国小米,非洲小米以及南亚小米)的重视,以及北美五种被“遗忘的作物”为例进行说明,提出研究农业起源与驯化不能局限于原有的框架中,应以更多元的视角理解动植物驯化的历程。

随后,刘歆益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东部地区的Göbekli Tepe,该遗址的发现带来了农业与定居关系多元性的问题。以往研究认为农业是一场技术革命,并带来社会革命,即农业在先,以此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在后。该遗址作为一个大型的石基祭祀遗址,没有发现利用驯化动、植物的证据链,显示狩猎采集人群也可形成复杂而成规模的社会组织,提出农业组织在先,而农业生产在后的可能性。刘歆益也介绍了Göbekli Tepe周边几个最近的发现的考古遗址,以及北美与南美地区同样有启示意义的考古遗存。他认为,西南亚洲与东亚的农业起源路径存在结构性差异。这种差异应反映在“驯化”以及“农业起源”等基础观念的定义中。避免单一模式。

最后,刘歆益教授指出,未来的研究应更加关注历史上被遗忘的作物(lost crops),结合多学科的方法,反思“农业起源”“驯化”等核心术语的定义,并以更加开放的视角理解全球农业起源的多样性。而在人类学讨论中引入“李约瑟问题”,也有助于科学史家理解这一著名的哲学问题的本质。

在讨论环节,师生们围绕多元性与多样性、多地性的关系、人类行为的定义以及Göbekli Tepe的性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于相关提问,刘歆益教授给予了耐心而全面的解答。随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雅典)的孙宇峰博士,结合刘教授的讲座内容,分享了其研究成果《作物种植策略与劳动组织——以史前赤峰地区粟作农业为例》。讲座结束后,师生们以热烈掌声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作者:文/苏文清 图/蔡昊鸿  审核:刘歆益、陈雪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