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王祁:商周农作物——出土文献与考古学证据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4-07-03点击次数:

6月12日下午,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长风论坛(鳌山100期)讲座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628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的王祁副研究员,讲座题目为《商周农作物——出土文献与考古学证据》,由陈雪香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王祁副研究员介绍了自己有关商周农作物研究方法的思考。他认为,当前进行相关研究时应当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融合。在运用科技考古手段的同时,也要重视文献材料提供的有用信息。他强调了文献材料的复杂性,文献可分为出土和传世文献,二者都包含有共时和非共时性文献,由于共时性文献与记述时代接近,因此以其价值最高。接下来讲座的正文部分从科技考古和共时性文献两个角度入手,对商周农作物组合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并尝试对商周农作物的功用进行回答。

讲座第一部分,王祁副研究员对当前学界利用科技考古手段,即植物考古与稳定同位素分析所反映的商周农作物组合信息进行回顾。他首先介绍了浮选材料揭示的农作物组合信息,对海岱地区、豫北冀南、关中等五个地区的农作物组合分别进行分析。浮选结果显示,商周时期农作物组合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段和地区的农作物组合都有所差异。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作物组合也呈现出明显的共性。总体看来,粟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农作物种类;从早商到东周时期,小麦地位不断上升,而黍和水稻地位在下降。再者,商周时期多个遗址所进行的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先民的饮食结构中保持C4类植物为主,但C3植物的利用从商到两周时期在稳步提升,与植物考古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讲座第二部分,王祁副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共时性文献所反映的商周农作物组合情况,并与科技考古手段所揭示的商周农作物组合信息进行对比研究。他首先考证了文献中谷物的名实,对文献所见稷、黍、麦、菽、麻所具体指代的谷物种类及其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具体写法进行考究。在此基础上,对甲骨文、金文以及《诗经》、《尚书》、《春秋》等文献所见农作物组合情况进行分析。共时性文献中所体现的农作物组合各不相同,和前述浮选法所见的农作物组合也存在较大差异。如甲骨文中农作物组合的统计结果显示,黍的出现次数比其他字形都更多;两周金文所见农作物组合则常见有粟、黍和稻三类谷物,其中频繁出现的是粟和稻为主的谷物组合。针对这些现象,王祁老师认为不同性质材料所见农作物组合间的差异,实际与商周时期不同农作物的功用差异有关。

讲座第三部分,王祁副研究员结合有关植物考古、稳定同位素结果、文献材料、民族学证据及考古发现对商周农作物的功用进行剖析,以解释上述不同性质材料所见农作物组合差异背后的原因。他将谷物分为主食谷物,救急谷物和辅助谷物三个类别,并分别进行说明。粟为主食谷物,麦是救急谷物,黍是重要辅助谷物,不同谷物在商周社会中的功用各有不同。而上述商周时期共时性文献和浮选材料的背景和来源不同,对不同功用的农作物凸显程度各异,这就导致我们看见它们所得农作物组合存在巨大差异。晚商甲骨文记载较多商王室祭祀的内容,黍作为此时期商人尤其统治阶层最重要的祭祀之谷,因此甲骨文中反映黍为最重要的农作物,两周时期金文中的内容多与贵族祭祀活动有关,因而多见稻和粱这类口感极佳但产量较少的谷物用作祭祀,而传世文献和植物考古浮选多反映百姓日常生活,所以粟这类主食谷物在此类材料中的出现就最为频繁。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商周时期农作物种植制度、甲骨文中关于农作物的记载、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如何整合研究农作物等问题与王祁老师展开交流。


【作者:陈胤龙 图片:蔡昊鸿  审核:王祁 陈雪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