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考古学科邓聪教授团队在东亚玉器起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完成的《饶河小南山:乌苏里江史前文化的图景》于2025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继2023年10月《金沙玉工.Ⅱ.玉石琮工艺研究》问世之后,邓聪教授团队在中国玉器研究方面推出的又一力作。
小南山遗址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迄今考古发掘面积最大、年代跨度最长的一处史前时代的遗址。2015-2017年、2019-2021年对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2700平方米。考古发现以史前时期文化遗存为主,包括房址4座,墓地3处,还有少量沟、灰坑等,获得玉器144件、石制品5万余件和少量陶器。2015年以来在小南山遗址发掘出土玉器140余件,加上以往发现可以确认出自小南山遗址的玉器总数超过200件。这些距今9000年左右的玉器种类包括玦、环、管、珠、璧、斧和各类坠饰,构成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组合面貌。
本书以图录的形式展现乌苏里江史前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了更美观地展示文物细节,本书中的器物照片多数作了放大处理,这种“考古视觉革命”通过高精度数码摄影技术,呈现文物的工艺痕迹和细微纹理。在考虑美观艺术性的同时,本书将考古资料的可用性作为重点,选取了2015年以来最为典型的发掘堆积单位进行报道,在结构编排和器物拍摄角度上更接近考古报告的一般原则。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A. P.杰烈维扬科与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教授S. A. 科米萨罗夫在序言之一中指出,“小南山遗址的大量玉器引人注目。各种大小的环状玉器占主导地位,包括带有缺口的环即在整个东亚广泛分布的玦饰。……与成品一起发现的玉器半成品表明玉器由当地生产,微痕分析揭示了所谓‘东方’传统框架内的切割和钻孔技术,这在邓聪教授的实验室中已得到了证实。……我们坚信,本书的问世将在科学界引发诸多富有成效的探讨。直接的信息交流,以及未来针对小南山议题的专题讨论、会议和研究项目的开展,将成为俄中考古学家对进一步深化两国科技合作的重要贡献。”
本著作主编李有骞、邓聪,还有吉林大学资深教授林沄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也为之作序,山东大学课题组成员有王芬、王燕、刘佳林等,另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参与编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