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简介
海洋考古是传统的田野考古学向海洋的扩展,包括沉船考古、船舶考古、海岸线考古(港口、聚落、海防等)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诸多领域。海洋考古的方法、理论和研究,与田野考古殊途同归,但是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与传统的考古学又有所不同,她依赖水下考古队员的考古实践,强调考古学、海洋学、造船史、航海史和海洋物探等多学科的合作,出水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与一般的文物保护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山东大学海洋考古微专业面向本校本科生,依托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山东大学海洋考古研究中心,开展海洋考古与海洋史教学科研工作。采取课堂教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海洋考古的兴趣,提升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授海洋考古与海洋史专业知识,开展初级潜水知识和技能培训。
二、培养目标
掌握海洋考古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考古学的视野研究中华海洋文明史,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优秀的考古实践能力和国际学术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海洋考古专业人才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参与者,为“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支撑,助力我国文博考古事业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
“海洋考古”微专业的所有学生采用导师制。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综合实践环节采用项目驱动方式进行培养。
充分考虑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结合当前海洋考古的最新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核心课程包括:海洋考古概论(水下考古考古概论)、初级潜水知识与技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导论、海洋史研究名著导读、出水文物保护概论、造船史、外销瓷、海图与航海史、海洋文化遗产政策法规等。基于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交叉,通过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沉浸式教学方式,实施探究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体现课程的高阶性、交叉性和挑战度。总学分为20学分。
四、师资力量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现有专职教师53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2人,讲师6人,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方向包括海洋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等,充分满足任课需求。
五、教学安排
单独编班组织教学,每学期安排6-8个学分的课程,利用正常学期授课和寒暑假集中授课。授课方式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开展混合式教学。定期举办线下项目实践及相关交流活动。
六、学制、成绩及证书
海洋考古微专业修读年限一般为4个学期(含寒暑假),最长年限不超过三年。微专业课程以任选属性在主修专业成绩单上显示,不纳入平均学分绩点计算。完成全部课程修满学分的同学可获得山东大学颁发的“海洋考古”微专业结业证书。
七、招生对象及要求
“海洋考古”微专业面向山东大学济南、青岛和威海校区各个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招生,每期招生人数在20人左右。学生素质需求:热爱历史与考古;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学习能力及积极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初步的游泳能力;主修专业成绩良好,学有余力。
八、班级管理
为“海洋考古”微专业的学生配备班主任,并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规划。
九、报名办法及选拔方式
请于2025年5月30日17:30点前发送申请材料(附件-报名表、成绩单及相关证明材料)至邮箱kanght86@163.com(邮件主题为“姓名+学院+海洋考古微专业”)。对材料初审通过的同学按照一定比例择优录取。
十、联系方式
联系人:康老师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kanght8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