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八届博物馆学青年学者论坛召开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5-11-18点击次数:

11月15日-16日,第八届博物馆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博物馆理论的中国化和中国博物馆的理论化”,共组织3场主旨发言、14场青年学者报告。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孙强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孙强对各位专家、学者、期刊编辑和参会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山东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学科建设情况。他表示,山东大学博物馆学青年学者论坛自2017年创办以来,秉承“与青年交流、与专家对话、与学术期刊沟通”的理念,是博物馆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期待参会者相互交流、思想碰撞,为博物馆学发展注入活力。

第一部分 主旨发言

本次论坛邀请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助理馆员杜思源、天津师范大学讲师丁晗雪和复旦大学青年副研究员罗兰舟作主旨发言。

杜思源老师作题为《退出、呼吁与等待:对博物馆体制积弊的回应》的主旨报告。杜思源基于当代中国博物馆行业的现状,分析青年个体在体制内部形成的“退出—呼吁—等待”的三条应对路径,并对现状提出警惕,呼吁博物馆行业应该“真正回应个体表达、释放专业自治、接纳多元协商”。

丁晗雪老师作题为《博物馆作为“田野”:民族志在博物馆学研究中的路径、转向与挑战》的主旨报告。丁晗雪首先梳理了民族志与博物馆民族志的学科溯源,讨论了当代博物馆民族志的传统研究路径——以“物”为中心的民族志和聚焦机构实践的民族志,以及民族志新兴研究路径——多点民族志、数字民族志和多物种民族志。最后她强调了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对博物馆的重要性,指出博物馆学和人类学共同的目标——重新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

罗兰舟老师作题为《地方博物馆‘三性二务’理念与实践的多重历史情境》的报告。当代语境下引发了对博物馆“三性二务”理念的重塑,罗兰舟基于对地方博物馆定位的史实梳理分析,她先后讨论了“三性二务”是在什么场合被提出的,地方博物馆对“三性二务”的态度并分析其消失原因和当代价值。

第二部分 青年报告

“青年报告”环节,来自国内8所高校、3所博物馆的14名青年学者作现场汇报。根据论文主题,分为“中国博物馆的历史与当下”“中国博物馆实践的理论阐发”和“中国与世界的碰撞与对话”三个报告主题。

第一组 中国博物馆的历史与当下

孔霞莉梳理1906至1949年南京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考察南京地区博物馆在塑造国家意识、启蒙现代知识与凝聚民族认同等方面的现代化转变过程。

马旭基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博物馆经营创收的早期探索,讨论了中国博物馆经营创收的探索实践、问题与纠偏,对当代中国博物馆经济属性的研究提供启发。

于佳静讨论了新中国成立至今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属性的确立过程,并分析中国博物馆在不同时期所承担的责任,展现中国博物馆与中国社会变迁的紧密联结。

穆祉潼着眼于中国“博物馆热”文化现象,探讨博物馆在社会化和媒介化发展趋势、公众日益增长的符号消费需求及政府发挥博物馆文化治理功能等多重影响因素下的运行机制。

第二组 中国博物馆实践的理论阐发

裴玉洁以“有效阐释”为价值锚点,分析了博物馆领域阐释职能专业化问题,基于此构建博物馆数字展示文物信息有效阐释的理论模型,旨在为博物馆文物信息数字展示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郭岚着眼于中国博物馆教育的困境,对“博物馆教育”目的进行辨析,最后提出博物馆教育实践的可能与可为,为中国博物馆教育发展提供启发。

吴杰讨论了博物馆语境下的叙事空间,并分析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中的多维叙事空间的合理运用,展现长城文化的东西全景叙事与新疆长城的地域风貌。

梁静瑶以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和”以少年研学课程为例,分析创伤主题博物馆对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理论的阐述及路径选择。

谭甄帅通过对大众点评网上观众对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评论的扎根分析,得到观众体验评价模型,探讨了该模型在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罗兰舟、赵盛韬、姚思齐以上海民生美术馆“旧影新生”系列教育活动为例,分析“参与式博物馆”理念、活动设计并对理念的本土化应用进行深入反思,为博物馆参与式活动提供启发。

第三组 中国与世界的碰撞与对话

黄彦宁基于批判教育学理论视角,讨论西方前沿博物馆的实践和中国的新博物馆实践,通过对当前中国博物馆性质和现状的观察,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吸收批判教育学的实施框架。

曹蕴瑜通过对西方视域下的中国博物馆和中国博物馆“两创”实践的回应与超越的讨论,分析二者在过程中相遇并交流互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学,也为世界博物馆学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白杨、杨萌以“策展的批判性三重角色”为理论框架,通过对玉架山考古遗址博物馆策展实践的分析,并与日本飞鸟资料馆、奈良国立博物馆及历史博物馆构成的公共考古策展体系进行比较,探讨考古博物馆如何在专业知识与公共理解之间构建平等与互动的关系。

郭悦歆基于伊丽莎白·韦瑟(Elizabeth Weiser)《博物馆修辞学:国家空间中的公民认同构建》一书,讨论如何基于叙事和修辞的交叉与互补理解博物馆文化政治性。

本次论坛还邀请《中国文物报》编辑王超,《文博学刊》编辑马源,《博物馆管理》编辑贾浩,《中华书局》编辑孟鑫,《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编辑刘玉花等专家学者参会,他们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与青年学者就报告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第八届博物馆学青年学者论坛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大学博物馆、《东方考古》编辑部联合主办,国内博物馆学学者、期刊编辑以及来自国内20余所高校的师生等5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作者:文/郝韵萁 图/王洛宸、巩琪 审核:尹凯、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