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参与主办的“秦汉海疆考古与秦汉文明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5-11-08点击次数:

11月8日,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承办,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和旅游局协办的“秦汉海疆考古与秦汉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岛举行。会议开幕式由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振东主持,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李守相,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朱超,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王芬,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白云翔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王芬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以“秦汉海疆考古与秦汉文明”为核心议题,旨在集国内学者之智,共同解读秦汉时期海疆治理与文明互鉴的深远意涵。她表示,期待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进一步推动秦汉海疆考古研究的系统深化,为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新视角、新维度。同时她表示,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我国海疆地区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与学界一道,共同推进海疆考古不断走向深入。

白云翔在致辞中,就“海疆考古”的性质和任务作了简要阐述。他指出,“海疆考古”是指在我国现代海疆范围内开展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研究,涵盖滨海陆地考古、领海及主张管辖海域内的水下考古,以及领海和主张管辖海域的岛屿考古。他强调,海疆考古不仅有助于探索我国海疆形成与演变的历史轨迹及其动因,揭示海疆在国家治理与中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研究,为当代与未来的海疆治理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主旨发言环节,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刘尊志以《渤海沿岸地区秦汉考古遗存的发现与研究》为题,对渤海沿岸地区的墓葬、城址、窖藏、手工业作坊及其他遗存进行梳理与分析。他认为,这一地区秦汉考古遗存反映出秦汉礼制的推进和发展、文化的吸收与传播、人员的交流与融合、沿海的开发与利用、统一文化的形成与演进等多方面内容。

在分组发言与讨论环节,44位代表围绕“海疆考古的理论与实践”“海疆地区秦汉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秦汉海疆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秦汉海疆与内陆地区联系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秦汉海疆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学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助理研究员付龙腾以汉晋南北朝陵墓石刻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汉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延续性与演变脉络。博士研究生王传明关注战国秦汉时期的彩绘贝壳与大理石片,认为二者的来源与用途存在差异。硕士研究生张孟则梳理了福建地区的秦汉城址材料,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当时城邑营建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动因。

本次论坛汇聚了全国40余个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高校、杂志社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海疆考古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与进展,为深化相关学术认识提供了重要平台。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于深化海疆考古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张孟  审核:付龙腾】